首页 > 校园生活 > 课堂回忆

《论语》论语·为政第二

怀旧网 课堂回忆 2020-12-12 11:06:21 80后课本小学语文

童年的日子无忧无虑,校园的生活充实快乐,它似一条潺潺流动的 小溪,欢快的奔流着,时时泛起一朵朵晶莹的浪花,一颗颗跳动的心,一张张洋溢着青春气息的笑脸,编织着一个个彩色的梦,校园生活是 我们不可以忘怀的过去,下面请跟随童年365的小编一起回忆我们的校园生活《《论语》论语·为政第二》。

《论语》论语·为政第二
这一篇章主要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应用问题,孔子的思想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他的思想深入了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因此,这一篇可以说是学而篇的进一步理解。

《论语》论语·为政第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兒,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译文


【原文】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译文】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在自己的位置众星就会四面环绕着它。”

【说明】孔子的思想反复强调“仁”,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这里说的意思就是执政者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通过修养道德确立自己的领导威信,以威信治理国家,就会实现无为而治的局面。反映的是孔子的典型的德治天下的思想。

【原文】2.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思想纯正。”

【说明】孔子晚年删订《诗经》,是因为他看到了诗歌的兴观群怨的功能,他的思想中认为人的成长和生命发展要“兴于诗”,足见孔子对诗歌的重视。因此,也有人认为这句话是孔子对自己删订《诗经》时把握的一个原则。所以,有人译成:删订《诗经》三百篇把握的一个原则,就是要思想纯正。

【原文】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孔子说:“用政令去引导,用刑罚去规范民众,老百姓就可免于犯罪,但他们却不知道羞耻;用道德来教化他们,用礼制来约束他们,老百姓不但会懂得羞耻,还会自觉的遵守法律走在正途上。”

【说明】孔子注重人的心灵修养,所以治世他也看中以礼服人、道德化人的作用,实际生活中也是这样凡事一旦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事情就好办了。内心认识不到位,有抵触情绪,效果是不会好的。

【原文】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向学,三十的时候有了自己的人生立场,四十岁的时候不再困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了天道运行的规律,六十岁的时候,就没有我不中听的事情了,到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随心所欲而不违背法度了。”

【说明】孔子在这里叙述的是自己不同人生阶段的感受,也可以看作是他认识到的不同人生阶段所达到的境界。我的理解孔子所说的“立”不是通常单纯理解的立家、立业问题,而是指这个时候人应该确立一个对人生和世界的稳固看法,有了自己的独立价值判断和思想,用今天大学生教育经典的话来表达就是,这个时候人应该具有了自己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就是独立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用孔子的思想解释就是知礼(《泰伯篇》8.87章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尧曰篇》第20.3章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季氏第十六》篇第13章有“不学礼,无以立”说的都是这个意思)有信(《颜渊篇》12.7章“名无信不立”讲的也是同样的道理)才能立。在佛学上理解,就是这个时候有了定力。而之所以不惑,是因为人的困惑皆起于情、起于功名利禄,经过十几年的磨砺,终于看穿了世界,懂得了功名利禄,包括情感皆是身外之物,生不能带来,死不带走。懂得了这些,也就懂得了放下,也就做到无惑了。至于命的说法,我的理解是建立在唯物的客观的无神论基础之上的理解,命就是规律,天命就是客观规律,是整个世界和人生的总体运行规律。懂得了这个规律,才是耳顺和从心所欲的前提。

【原文】2.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去顶撞父母。”樊迟赶车,孔子告诉他说:“孟懿子问我什么是孝,我对他说:‘孝就是不要违背’”。樊迟说:“什么意思啊?”孔子又说:“老人活着的时候,要按照礼仪侍奉他们;老人死了的时候,要遵照礼节安葬她们,按照礼仪祭祀他们。”

【说明】这一段描述的是孔子与弟子樊迟在路途中的一段对话。反映了孔子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生死大问的理解深层次问题,不仅仅是对孝的说明。

【原文】2.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父母唯一担忧的是他生病。”

【说明】  孔子说的话都有极强的针对性,从这一句话看来孟武伯这个人的身体很不好,他的父母重视为他的健康担忧。言外之意总让父母为他的健康担忧就是不孝。我们今天看来,是不是孟武伯该注意锻炼了啊。由此看来,推而广之,儒家所提倡的不仅仅是孝顺的问题,其实一个人活着如果能够不让别人为他担忧,就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境界。

【原文】2.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讲的孝,是说能够养活父母。牲畜也都能得到饲养。如果不敬重父母,有什么差别呢?”

【说明】孔子与弟子就孝的问题不断的问答,在孔子的思想中对孝的理解是有层次的,孝有底线。杨树达《论语疏证》一书中针对这句话曾引用《礼记.祭义》篇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说的正是孝的底线。而更高层次的孝则是孔子所说的“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原文】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儿女在父母面前经常有愉悦的脸色,这很难。父母有事的时候,能够替他们去做;又好吃好喝的时候,让父母先享用,竟以为这样就是孝吗?”

【说明】从孟懿子到孟武伯再到子游问孝,现在又到子夏问孝了。孔子给出的答案每次都不一样,这不仅反应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也体现了孔子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所以说实事求是是因为孔子依据了每个学生的不同资质和情况,有针对性的解决了他们思想上的困惑,为不同的人开出了不同的药方,同时也提出了不同的努力目标。

色难,说的是孝的最高境界。《礼记.祭义》篇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礼记.说苑建本》篇又说:“父母怒之,不作于意,不见于色,深受其罪,使可哀怜,上也;父母怒之,不作于意,不见于色,其次也;父母之怒,作于意,见于色,下也。”《吕氏春秋孝行》上说:“龢颜色,说言语,敬进退,养志之道也。”说的就是孝道的最高境界是养志,而不单纯是养口体啊。

【原文】2.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译文】孔子说:“我给颜回讲了一天的道理,他从不违背,好像很愚笨。讲完之后我反思观察他的言行,发现他会不断的有新的发挥。看来颜回不是愚笨啊!”

【说明】颜回不违又能足以发,足见其大智若愚。其大智若愚就在他听而不说。从另一个角度说颜渊没有当场应机对答、与师共舞的本事。

【原文】2.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译文】孔子说:“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生活中的一贯表现,考察他一贯安于的习惯,他怎么可以隐藏呢?他怎么可以隐藏呢!”

【原文】2.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不断地重温和实践所学过的东西从而知道和发现更多新的东西,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原文】2.12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可以作器物。”

【原文】2.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子贡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君子要先做后说。”

【原文】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原文】2.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学习但不思考就会迷惘,光思考不学习就会很危险。”

【原文】2.16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译文】孔子说:“钻牛角尖,是很有害的。”

【原文】2.1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的都明白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明智啊。”

【说明】子路是孔子的一个心地比较单纯的学生,大概正是子路这样率真的性格,所以在学时的时候,往往会有不自觉的炫耀之嫌,所以,孔子针对他在这方面的问题,告诉他对待知识和学习的态度要诚实。这句话也反映了孔子的学习态度。

【原文】2.1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诲。言寡尤,行寡诲,禄在其中矣!”

【译文】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求取官禄。孔子说:“多听,把可疑的问题存留在心里,可信的谨慎的表述,这样就会减少过失。多看,把可疑的放在心里,其余可信的要谨慎地实行,这样就会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行为少后悔,官禄就在这里啊。”

【说明】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上帝造人的时候,给了我们两只耳朵、两只眼睛、一张嘴,目的是让我们多听多看少说”,言外之意还是说,多说无益。孔子与子张的这番对话,告诉我们的道理不只是在求取官禄的事情上,生活中减少怨恨,就该这样要求自己。多闻阙疑、多见阙殆也是一个人保持独立性,不盲从的重要条件。同样也是创造和发现的基础。

【原文】2.19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译文】鲁哀公问孔子:“怎么做老百姓才会服从?”孔子说:“举用正直的人放在邪曲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会顺从;举用邪曲的人放在正直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会不服。”

【说明】此句对话,正好与该篇的首句“为政以德”相对应,举直目的就是让正直的人以其个人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改造枉者,使枉者也能变好。2.10告诉我们识人的道理后,这里告诉我们的是为政者用人的道理。

【原文】2.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译文】季康子问:“要使老百姓敬重我,忠于我,为我效劳,该怎么做?”孔子说:“面对老百姓庄重,他们就会敬重你;用仁慈之心照顾老百姓,他们就会对你忠诚;推举好人并且教导能力不足的人,他们就会积极努力可与为你效劳了。”

【说明】官员对百姓如此,才会最大效率的激发生产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所谓的“人脉”,也就是这样慢慢地培养起来的啊!

【原文】2.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为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译文】有人对孔子说:“先生为什么不从政啊?”孔子说:“《尚书》上说:‘最重要的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然后推广到政治上去。’这就是参与政治,怎么做才算参与政治呢?”

【说明】讲述的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以贯之的道理。大道之所以想通,就在于能够着眼于全部人生。把人生割裂开来看,当然就会是从政与孝乎为孝、友于兄弟无关了。可见看问题的境界和眼光还是有别的。从大局着眼,很多矛盾的问题就不难解决了。哲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而矛盾的另一种说法就是对立统一,世人往往看到了对立的一面,却忽视了统一的一面,而统一的这一性质又正是解决矛盾的另一途径,所谓的第三条道路。而且这也是解决矛盾的最高明道路,这其中大概就隐含着儒家的“中庸”思想。但若想看到第三条道路,非有大局观不可。现如今世界格局讲求多元并存、互利互惠,商业活动讲究“双赢”、“多赢”,都应该是这一哲学思想在现实中的应用,这不能不说是进步。但主动的以这样的思想指导和认识世界的人又有多少呢?

【原文】2.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真不知道该怎么和他交往。就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怎么能行走呢?”

【说明】强调信用在人与人之间的重要性。信誉是人立世、立命、立身,行走天下的基础,没有信任就像不能行走的车一样。我深切的感受到,作为人能够值得人信赖和被人信赖真是无比幸福的一件事情;没有人值得信赖也不值得人信赖真是很悲哀的一件事情。

【原文】2.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译文】子张问:“十代以后的事情能够知道吗?”孔子说:“殷朝沿袭了夏朝的礼制,废除的和增加的可以知道。周朝沿袭了殷朝的礼制,废除的和增添的也是可以知道的。以后继承周朝的国家,就算有百代也是可以知道的。”

【说明】之所以十世可知,是因为事物的发展总是有规律的,规律是相对不变的东西。人生有规律,生命有规律,社会发展也会有规律,按照规律做才是正道。社会的正常发展离不开规律,离开规律的发展就是不正常的了,不正常的事情也就无法预知了。秦王朝短命就是因为没有按照正常的规律发展。

这里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继承和发展的道理。发展要在继承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平地而起的的发展几乎没有,都是需要在过去的基础之上才有发展,这样的发展才是沿着规律而来的,也只有这样的认识才可能有大成功。

【原文】2.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译文】孔子说:“祭祀不是自己该祭祀的鬼神,就是谄媚。见到正义的事情不做,就是没有勇气。”

【说明】作为人应该清楚的知道什么是自己该做的事,什么是自己不该做的事。孔子还是基于人生的全局来说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把握,他的思想超越了人生命的限度,就连不与自己有关系的鬼神也不要祭祀,这是孔子老人家的忠告。如果不听忠告,那样做了就是巴结,就是谄媚。这样做的出发点也无非就是为了获得个人的好处,这不正是孔子说的小人吗?所以,只有不局限于个人利益的人才能做到非其鬼而祭之。至于见义不为的问题,我的理解“义”还是与客观规律相关,于大局相关的事情,与一己私利无关,对与规律相违背,与大众利益相违的事情不制止,就是没有勇。无勇就是懦弱。

所属专题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于互联网,《《论语》论语·为政第二》由童年365作者【一汐】整理编辑后于2020-12-12 11:06:21发表至课堂回忆的文章,转载请注明。


未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自动获取以及手工整理,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并发送邮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1-12小时内删除。


本文地址:https://www.tn365.com.cn/xiaoyuanshenghuo/ketanghuiyi/320.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童年365 - 回忆小时候美好记忆的分享社区

https://www.tn365.com.cn/

滇ICP备19007411号-1

Powered By 童年365 曲靖西西里网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童年365怀旧网情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