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老照片 > 历史照片

中国古人都是怎么跨年的?

童年的回忆 历史照片 2023-01-01 19:30:36 历史照片老照片

  在文化娱乐活动多元化的今天,无论是公历新年还是农历新年,人们都多了许多庆祝活动,尤其是跨年活动。在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的古代,人们是怎么跨年的呢?虽然古代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看不了跨年演唱会,没办法像今天这样和全国人民一起准确地倒数,大声喊出“3、2、1,新年快乐!”但是,属于他们的欢乐却不比今人少,在守岁中与亲友围坐畅饮,在驱傩活动中吹打舞跳,在爆竹声中逐恶迎新,那些传统又富有寓意的跨年活动带给他们的是浓浓的年味。宗合

  元旦的由来

  在古代,元旦相当于现在的春节。“元旦”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的颛顼时代。《晋书》有载:“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元旦二字中,“元”为开始之意,而“旦”本意为太阳从地平面缓缓升起,即一天的开始,因而元旦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

  在历史的发展演变中,由于朝代的更迭、历法的变动,中国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今天的农历一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今天的农历十二月为正月,而周朝的周历则以今天的农历十一月为正月。待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今天的农历十月为正月,一直到汉武帝时代以前,中国的元旦之日都没有统一下来。自汉武帝颁布《太初历》起,才确定以夏历为基础,规定以夏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古人过元旦也放大假

  先秦时代的元旦,官员可以“告归”,但是没有形成制度固定下来。到了汉代就有了元旦休假制度,《汉律》明文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汉朝时,官员办公、吃住都要在官舍中,连续工作五天,第六天就可以回家沐浴休息,与家人团聚。

  唐代,元旦放假更加制度化,《唐六典》卷二所载开元假宁令规定:“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大唐新定吉凶书仪》中说:“元正日,冬至日,右已上二大节准令休假七日,前三后四日”,意思是元旦的假期从元旦前两日开始,到元月初四结束。杜甫的《守岁》描绘了当时过元旦的欢乐情景:“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

  宋朝,不仅延续了唐朝元旦放假的制度,而且还有一项新的规定:“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意思是任由百姓自由娱乐,放开赌禁三天,关扑是当时的一种赌博类游戏。《东京梦华录》记载,元旦这天,士人庶民自早上起就互相庆贺新年。小民百姓即使贫困,也要穿上崭新、干净的衣服,置酒待客,相互应酬,庆贺节日。

  元代时,习惯了游牧草原的蒙古统治者,大幅度削减各类假期,元旦假期仅有两天。明太祖朱元璋是个“工作狂”,假期再次减少,仅元旦、元宵、冬至放假,各为一天,朱元璋死后,才将元旦假期延至五天。

  清朝承袭了明代的放假制度,但是作了一些调整,将冬至、元旦、元宵的假期合在一起,官员于冬月十九日或廿二日到第二年的元月十九日或廿二日之间放假,称为“封印”,各地衙门在此期间关门休息。

  闲不着,皇帝这一天最繁忙

  古代元旦最忙的人莫过于皇帝。这天,皇帝要举行隆重的朝贺大典,献岁启新,还要祭祖拜神。皇帝率领一班王公大臣,诣皇太后宫行庆贺礼,以表达孝顺之心及祝福。而臣子要按照层级规则,向皇帝觐献贺礼。

  唐德宗李适在《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一诗中,记载了元旦那天的忙碌。元旦之日,等百官拜过之后,他又阅了兵,一整天没有休息,忙得不可开交:“献岁视元朔,万方咸在庭。端旒揖群后,回辇阅师贞。彩仗宿华殿,退朝归禁营。分行左右出,转旆风云生。历历趋复道,容容映层城。勇余矜捷技,令肃无喧声。眷此戎旅节,载嘉良士诚。顺时倾宴赏,亦以助文经。”

  《东京梦华录》也记载了“元旦朝会”的盛况:新年正月初一,行朝会大典,皇帝坐大庆殿,有披甲戴盔的体貌高大壮伟的武士分别站立在殿的四周,叫作“镇殿将军”。各国使节入殿朝贺,宫中排列法驾仪仗,文武百官全都头戴冠冕,身穿朝服,各路应试举人中的解元也身着士人的衣服,依秩站立,头戴二粱冠,身穿镶有青边的白袍。

  《水浒传》一百一十回里也写了元旦到朝廷朝贺之事:“是日正旦,百官朝贺。宋江、卢俊义俱各公服,都在待漏院伺候早朝,随班行礼。是日驾坐紫宸殿受朝,宋江、卢俊义随班拜罢,于两班侍下,不能上殿。仰观殿上,玉簪珠履,紫绶金章,往来称觞献寿,自天明直至午牌,方始得沾谢恩御酒。百官朝散,天子驾起。宋江、卢俊义出内,卸了公服幞头,上马回营,面有愁颜赧色。”

  寻常百姓过元旦也热闹非凡

  在古代,寻常百姓过元旦也是热闹非凡。元旦清晨,家家户户早早起床,梳洗打扮,穿上新衣,走亲访友,相互祝福,把酒相庆。

  元旦之夜,有钱人家的女子也可以入场观赌,或入店饮宴。《东京梦华录》中说,这种事情“惯习成风,不相笑讶”。如此看来,古代的女子,可以借着元旦佳节,暂时摆脱一些清规戒律,适当地放松享受一下生活。

  凡是过盛大的节日,几乎都离不开美食,古人过元旦也不例外。《东京梦华录》中说:“(元旦的开封)皆煎术汤以饮之,并烧苍朮,又辟除疫疠之气。”许多人家还“用柏一枝、柿一枚、橘一枚,就中擘开,众分食之,以为一岁百事吉之兆。”看来古人元旦吃美食颇有讲究,他们在品食美味的同时,还表达了辟邪、盼望吉祥的美好愿望。

  对于文人墨客来说,最好的休闲方式无非是吟诗作赋。元旦是个盛大的节日,历代诗人都留下了与元旦有关的诗作。宋朝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可谓是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

  古人的跨年活动

  尽管历史上人们过新年的日子有过不一致,但是各个时期的人们那一份辞旧迎新的兴奋以及期盼美好的心情却是一样的,为此几千年下来也形成了各种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

  守岁

  守岁俗称“熬年”,即在除夕夜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它是古代人们开创的最早的跨年活动,起源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晋人周处《风土记》记载:“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当时的人们在除夕之夜备好美酒与美食,邀来亲朋好友举杯畅怀,共同度过子夜时分,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尽兴之时则诗文涌现,为此守岁之俗的形成还伴着许多守岁诗流传下来,时人南梁徐君茜的《宫内人夜坐守岁》一诗写的便是他与妻子一同夜饮,共待新年来临的情景。

  守岁习俗到了唐宋时期更是兴盛。唐代谢良辅在《忆长安·十二月》中描述道:“取酒虾蟆陵下,家家守岁传卮”,北宋文学大家苏轼亦作有《守岁》一诗,当中写道:“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这说明唐宋时期,除夕之夜守岁在民间已非常普遍,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兴致高昂,达旦不寝以候新年,形成了全民守岁的盛况。

  驱傩

  傩,是一种神秘而古老的祭礼,它起源于原始社会自然崇拜与图腾崇拜下的祭祀。古人将冬季的寒气亦视为鬼疫,每当岁尽之时,则要举行“大傩”仪式,尽力驱除,以迎接万物新生。

  商周时期,上至天子,下至百姓,在岁暮之时都会举行一系列傩仪,以便驱疫。到了唐宋时期,驱傩活动已固定在除夕夜举行,且逐步向娱人悦众方面演进,颇具观赏性。唐朝诗人王建在《宫词一百首》中写道:“金吾除夜进傩名,画袴朱衣四队行。院院烧灯如白日,沈香火底坐吹笙。”这里描述的正是唐代宫廷驱傩的盛况。当夜,灯明如昼,沉香飘散,傩舞伴着奏乐,看似严肃的驱傩仪式已然成了皇帝及王公大臣们欢度除夕的娱乐演出。

  宋代有大傩仪与小傩仪之分,宫中呈大傩仪。此时驱傩队伍中一直存在的方相氏和十二神兽已经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门神、将军、钟馗、小妹、土地、灶神等形象,人数多达千余。他们从宫内奏乐舞蹈而出,呈游龙摆尾之势,行至城外,叫做“埋祟”,寓意将瘟神疾病驱逐出宫城。在整体的驱傩活动中,多了歌舞、百戏,镇妖辟邪的成分减弱了,娱乐助兴的成分更强。

  燃爆竹

  《荆楚岁时记》中便有描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恶鬼。”可见魏晋南北朝时,已经形成了在新年第一天燃放爆竹驱鬼辟恶的习俗。

  唐代以后,人们已将元旦之日“爆竹”的习俗扩展至除夕夜。“兰萎残此夜,竹爆和诸邻”(唐薛能《除夜作》)写的便是除夕夜竹爆声声不绝,云烟缭绕的情景。宋代邓深《除夕把酒》所述:“爆竹惊今夕,屠苏荐诘朝。去来时转眼,新旧岁中腰。”今人在爆竹声中辞旧迎新的传统大概是从那时候开始。

所属专题

版权声明


未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自动获取以及手工整理,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并发送邮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1-12小时内删除。


本文地址:https://www.tn365.com.cn/laozhaopian/lishizhaopian/283.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童年365 - 回忆小时候美好记忆的分享社区

https://www.tn365.com.cn/

滇ICP备19007411号-1

Powered By 童年365 曲靖西西里网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童年365怀旧网情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