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怀旧年代

沙陀骑士兄弟会的兴衰

怀旧网 怀旧年代 2021-05-12 12:37:28 80后的回忆

  抛开所谓的游牧民吃苦耐劳,骁勇善战的传统(因为边塞汉人中也不乏善战之士),如何证明这些印欧和突厥的混血人群有来自内亚的根源呢?

  首先,沙陀人保持较强战斗力的原因,和他们的部族军传统和结义习惯大有关系:

  (后)唐自号沙陀,起代北,其所与俱皆一时雄杰虣武之士,往往养以为儿,号“义儿军”,至其有天下,多用以成功业,及其亡也亦由焉。

说到结拜兄弟,现代人最熟悉的可能要属铁木真和扎木合了,当然铁木真也曾经将克烈部的王汗奉为义父。

这种风俗,来源于草原上游牧民族的传统,由于草原上的自然灾害和战争频繁,牧民的亲属和家人经常在战争中失踪或者去世,不稳定的环境不容易形成稳定的家庭结构,这种环境导致了结拜兄弟-父子和收继婚姻的传统,前者是男性成员之间互相结盟,或者依托强者生存的方式,后者是保证男性战死后,女性亲属有人保护,不至于成为孤儿寡母。随便将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认为义父或者兄弟,而且像五代十国这样大量组织上百人规模的精锐部队义子军,在汉族宗法传统中是难以想象的。 而在胡汉交往和胡化较深的时代,结义的传统也会被汉人采纳,比如幽州刺史鲜卑段匹磾为拉拢汉中山靖王之后刘琨,“与琨结婚,约为兄弟”。唐代索元礼为胡人,“薛怀义始贵,而元礼养为假子”。鲜卑人尚可孤,“鱼朝恩之统禁军,爱其勇,甚委遇之,俾为养子,奏姓鱼氏,名智德,以禁兵三千镇于扶风县,后移武功。”

  到了五代时期,这样的养父子互认的情况更多了,各种大佬的帐下都有一大帮出身胡族或者汉族的勇士作为养子:从后唐的“藩汉马步都校,藩汉总管等头衔看,就说明当时军阀的直属部队是胡汉混杂的。这些胡汉养子能获得极好的待遇,五代的沙陀系君主们,就是以这些人作为班底,组建了“从马直”,“义儿军”等精兵,这些人构成了日后五代诸王朝的军事基础乃至政权班底。

  这一点最好的注解,就是“一军之中出五帝”,在梁晋争霸的战斗中,晋军禁军中的5个亲兵和将领,在日后都成为了皇帝:

  唐庄宗为晋王时,与梁军距于河上,垂十年。时李嗣源为大将,庄宗与之谋取郓州,嗣源请独当之,乃以骑五千袭取郓。梁军破德胜南栅,庄宗悉军救之,嗣源为先锋,击破梁军。是明宗在军中也。嗣源子从珂,尝从战于河上,屡立战功,庄宗呼其小字曰:“阿三不独与我同年,其敢战亦类我......胡柳之战,又从庄宗夺土山,军势复振。是废帝亦在军中也。是时,嗣源婿石敬瑭,常在嗣源帐下,号左射军。梁将刘鄩急攻清平,庄宗驰救,为鄩所围,敬瑭以十数骑横槊驰取之,庄宗拊其背而壮之。又从庄宗击败梁将戴思远于德胜渡......时汉祖亦在军中也。计是时唐庄宗、明宗、废帝、晋高祖、汉高祖皆在行间,一军中共有五帝,此古来未有之奇也。

  对于武士君王并不多出的古代中国,这堪称奇观,但这也证明了在五代乱世中,沙陀人的出色素质。这种义兄弟的结构虽然能够在战阵中,让沙陀人互相照应,杀敌时没有后顾之忧,但是这样的纽带很容易让一群人处于平辈状态,一旦有人称帝,剩下的人基于同辈的心理,容易滋生出不臣之心。

  2.折箭为誓

其实用箭表示仇敌,或者先辈的遗训,是亚欧大陆草原民族常见的习俗:

中学课本中曾经有过《伶官传序》的课文,其中提到晋王李克用在临死之前,将三支箭(象征契丹,后燕,后梁三大仇敌)交给后唐庄宗李存勖,让他记住父亲的仇人。 类似的故事有更早的吐谷浑王国的《阿豺折箭》,教育子孙团结,这也是一篇中学语文课文;14世纪波斯人的作品中,也传说成吉思汗在征服西夏病危之际,用折箭的典故教育子孙团结;至于更古老的斯基泰人,则用4支箭和鱼,兔,鼠等物品构成的书信威胁波斯王大流士,暗示如果波斯人不能上天入地,那就等着被斯基泰人用利箭射死吧。

  具体到沙陀人所属的突厥系民族中,神话中的乌古斯可汗就是用箭表示权力的分配;西突厥分其国为十部,每部赐箭一支,号称十箭。所以在古代亚欧大陆的草原文化中,箭象征着权威,权力和团结,之后李存勖每次出征都要请出三支箭,将三个仇敌殴打之后还要将箭还于太庙,报告战功,单纯的看汉文史料会觉得这没有什么,但是如果把沙陀人放到内亚背景中,就能发现这一风俗深远的文化意义。

  在文化面貌上,这些人处于胡汉混合的状态,大部分初代和第二代沙陀将领对于儒家典籍的了解不深,比如李存勖就是粗知春秋大义,更多的人甚至目不识丁,仅仅以骑马作战为最大乐趣;但是他们也在慢慢接受汉文化环境的影响。


所属专题

版权声明


未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自动获取以及手工整理,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并发送邮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1-12小时内删除。


本文地址:https://www.tn365.com.cn/hj/967.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童年365 - 回忆小时候美好记忆的分享社区

https://www.tn365.com.cn/

滇ICP备19007411号-1

Powered By 童年365 曲靖西西里网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童年365怀旧网情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