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不能逃避,就真正面对自己。 2016年2月19日,华东师大政治学系的青年教师江绪林,在微博上留下一封悲恸的遗书后,自杀身亡。没想到,悲剧还没有结束。 2月24日,史学天才林嘉文留书自尽,年18岁。 林嘉文生前一边备战高考,一边出版了几十万字具有学术分量的著作,小小年纪已经著有历史随笔《当道家统治中国:道家思想的政治实践与汉帝国的迅速崛起》,史学专著《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 事后网上的许多讨论中,有珍爱生命的鸡汤文字,也有打了鸡血的撕逼,有人痛惋,也有人嘲笑。 江绪林在网络上公布遗书,被人说作秀,可是谁知道,网络上的交流几乎是他全部的安慰所在; 林嘉文也被人说幼稚,他的遗书可能展现了某种天才式的人格:自负和完美主义的自我控制。 但是,他们都是抑郁症病人,他们的痛苦往往很难被人理解。 “一般人往往缺乏对他人痛苦的尊重。” 这是美国作家安德鲁·所罗门在抑郁症纪实作品《忧郁》中的内心独白,也是广大抑郁症患者的强烈心声。 抑郁症不是一种阶层疾病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高级知识分子、知名人物受抑郁症困扰而选择自杀,但抑郁症不是一种阶层疾病。 虽然由于工作环境等原因,确实有一部分人会比另一部分人更容易患上抑郁症。 但实际上,抑郁症分布非常广泛,抑郁症患者由于病情造成的不愿向别人吐露病情,于是很难被旁人了解。 加之社会往往缺乏判定抑郁症的相关知识,你频繁听说的抑郁症患者都是知名人物,而非身边的人。 大多数人对抑郁症缺乏基本认知。 你以为开朗的性格、宽松的环境、真切的关心、诚挚的问候、深厚的感情、笃定的信仰等自我摆渡与他者慰藉,能让人们远离或摆脱抑郁症。 但你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它是埋首潜伏的魔鬼,仅仅一知半解,一旦面临进击,便触不及防、束手无策。 在抑郁症面前, 一切想当然都很危险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指出,抑郁症是最能摧残和消磨人类意志的精神疾病。 预计到2020年,在全球范围内,抑郁症将成为第二大致残疾病。 目前全球有3.5亿抑郁症患者,我国抑郁症人群约9000万,每年有20万人因抑郁症自杀。 都市人的情绪病像感冒发烧一样平常,当越来越多的人弭患抑郁症,你却发现,大多数人对抑郁症的认知仍滞留在粗浅阶段,甚至一无所知。 从“自己不承认”(我只是精神消沉、闷闷不乐而已) 到“他人不理解”(想开点,睡一觉就好了) 你我多少都这样宽慰过自己或别人。 对抑郁症普遍的错误认知,不仅加剧了本可以尽早减轻的内心折磨,而且导致了本可以尽量避免的人间悲剧。 正视它、了解它,才有可能绕开它、战胜它。我们不是束手无策,能做的还有很多。 即使以高自杀率著称的日本社会,也早已意识到积极作为的重要性。2015年日本自杀人数降至近2.4万,连降6年。 在众多自杀源头中,日本政府抓住了其中的重要一点,针对“抑郁症患者容易自杀”这条因果链进行了有效干预。 日本自杀对策推进室负责人表示: “在对抑郁症的正确理解得到普及的同时,促进病患接受精神科诊疗、为背负多重债务者设置咨询窗口等自杀干预措施的效果正逐步显现。”
版权声明
未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自动获取以及手工整理,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并发送邮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1-12小时内删除。
本文地址:/guidang/15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