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老照片 > 历史照片

浪浸斜阳,千里溶溶,藏在诗画里的大运河

怀旧网 历史照片 2022-05-07 08:51:47 历史照片老照片

4月28日,位于山东德州的四女寺枢纽南运河节制闸开启,岳城水库水与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工程水、引黄水汇合,进入南运河;天津静海区九宣闸枢纽南运河节制闸开启,南来之水经南运河与天津本地水汇合,至此,京杭大运河全线水流贯通。这条南起杭州,北至北京,全长近1800公里的千年运河再次复苏。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程章灿谈及,“这个世界上同时存在着两条大运河”,一条是正在中国大地上流淌着的,流经浙江、江苏、山东、河北以及京津二市的绵延着的大运河。另一条则是在中国古诗词中流淌的大运河,“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光里,在以宋之问、张若虚、王维、孟浩然、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杜牧、李商隐、柳永、范仲淹、张先、晏殊、梅尧臣、欧阳修、王安石、周邦彦、杨万里、文天祥、王冕、尤侗、陈维崧、朱彝尊、王士禛、郑板桥、姚鼐、龚自珍等人为代表的众多著名诗家词人的手中,这条河流出了平仄相间的音韵谐美,也流出了五彩缤纷和回味不尽的隽永。”

土石水草混合成大运河这一流动的道路,字词章句承载着历史与曾经生存呼吸过的人的悲欢与命运,构筑为文本之河;实体的运河保留了历史遗址和文化遗迹,辞章的运河存录了古人的身影、声音和情怀。

溯流而上,大运河的时空起点在哪里?

春秋吴王夫差十年(公元前486)在扬州开凿邗沟,以通江淮,运河萌芽。到了隋朝,隋文帝、尤其是之后的隋炀帝,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开凿了山阳渎、通济渠、永济渠,又重新疏通扩大了江南运河和浙东运河,使运河实现了全线贯通,成为全国性的运河体系。

隋朝大运河地图

元朝,元大都的地理位置客观要求必须进一步发展运河来运输粮食,为此先后开凿了三段河道,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横向运河,修筑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元代重点开凿的是北端的大都至通州段和山东境内的泗水至卫河段。至元三十年,元代大运河全线通航,漕船可由杭州直达大都,成为今京杭运河的前身。

现在的京杭大运河按地理位置共分为七段:北京到通州区称通惠河,长82公里;通州区到天津称北运河,长186公里;天津到临清称南运河,长400公里;临清到台儿庄称鲁运河,长约500公里;台儿庄到淮阴称中运河,长186公里;淮阴到瓜洲称里运河,长约180公里;镇江到杭州称江南运河,长约330公里。

今天的运河连接的城市

汴河上的羁思:浪浸斜阳,千里溶溶

面对大运河这条历史长河,诗人们是观察者,也是感受者;是评说者,也是记录者。

陈章灿认为,在诗人眼中,大运河是一条意象之河,流淌着无数的意象。意象有的宏大,有的具体,但都充满了自然或者人文历史内涵。大者如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汴水、泗水、济水、海河等水系意象,中者如沟池、渡口、桥梁、亭驿、寺庙、隋堤等空间意象,小者如琼花、淮白、吴粳、鲈鱼、官柳等风物意象。经过诗歌的开掘,这些意象日益丰富,由文学意象深化成文化意象,成为运河沿线风景和历史文化的重要符号。

运河上历来商船往来不断

隋炀帝开凿的通济渠,唐宋人称其为汴河,因其联通着洛阳、汴州城(开封)、宿州等重要的城市,成为仕宦、游历的唐宋人的必经之路,汴水上也就成为诗人们着墨最多的意象。

因为一首意境悠远、形式独特的《黄鹤楼》而让李白都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唐代名家崔颢曾写下《晚入汴水》:“昨晚南行楚,今朝北溯河。客愁能几日?乡路渐无多。晴景摇津树,春风起棹歌。长淮亦已尽,宁复畏潮波。”“晴景”“春风”是写景、也是诗中临近家乡时的轻快和欢畅。

唐代诗人孟云卿望向汴河时,也感受到一种欢愉,他在《汴河阻风》中写:“清晨自梁宋,挂席之楚荆。出浦风渐恶,傍滩舟欲横。大河喷东注,群动皆窅冥。白雾鱼龙气,黑云牛马形。苍茫迷所适,危安惧暂宁。信此天地内,孰为身命轻。丈夫苟未达,所向须存诚。前路舍舟去,东南仍晓晴。”运河因为要行走大船运输粮食,水阔河深,也就容易有大浪。孟云卿感受到的是一种迥异于行走在平缓的水面上的体验,风渐起、运河激荡,令人情绪昂扬。

然而,羁旅之思总是充满难以排遣的惆怅,白居易的《汴河路有感》写:“三十年前路,孤舟重往还。绕身新眷属,举目旧乡关。事去唯留水,人非但见山。啼襟与愁鬓,此日两成斑。”杜牧的《汴河阻冻》写:“千里长河初冻时,玉珂瑶佩响参差。浮生却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孟郊的《汴州留别韩愈》写:“不饮浊水澜,空滞此汴河。坐见绕岸水,尽为还海波。四时不在家,弊服断线多。远客独憔悴,春英落婆娑。汴水饶曲流,野桑无直柯。但为君子心,叹息终靡他。”淹留他乡、运河上的漂泊,渐去的岁月像滚滚的河水一样“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都门外、汴河边的离愁

北宋时期由于国都设在开封(汴京),许多送别与离别都是发生在开封城外或沿途的汴河之上,这让关于汴河相关的诗词染上了浓浓的离愁别绪。

柳永那首著名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其中的“千里烟波”,恰可以形容运河之渺无涯际。

欧阳修《病中闻梅二南归》写:“闻君解舟去,秋水正沄沄。野岸旷归思,都门辞世纷。稍逐商帆伴,初随征雁群。山多淮甸出,柳尽汴河分。楚色芜尚绿,江烟日半曛。客意浩已远,离怀宁复云。宣城好风月,归信几时闻?”都门外的分别,运河似乎成为了诗中必不可少的组成。

到了南宋,偏安一隅的旧臣已经无法在都门外、汴水旁执手相看了,也无法再即景题诗,而“秦关汴水”濡染着麦秀黍离的况味,成为一种对已经逝去的家国和政权的怀想。汪元量写:“事去空流东汴水,愁来不见西湖月。有谁知、海上泣婵娟,菱花缺。”朱敦儒写:“圆月又中秋。南海西头。蛮云瘴雨晚难收。北客相逢弹泪坐,合恨分愁。无酒可销忧。但说皇州。天家宫阙酒家楼。今夜只应清汴水,呜咽东流。”悲伤也同记忆中的汴水一样,绵绵无绝。

在《唐诗宋词与大运河》一文中,作者苗菁指出,因开河而形成的运河水系中的一些河名、地名及其相关的称谓、景点成了唐宋人在创作诗词时常使用的文化符号。如宋之问的《夜渡吴松江怀古》、吴融的《祝风三十二韵》都是写的经过南运河时的情景,他们分别写下了:“宿帆震泽口,晓渡松江

所属专题

版权声明


未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自动获取以及手工整理,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并发送邮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1-12小时内删除。


本文地址:https://www.tn365.com.cn/laozhaopian/lishizhaopian/201.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童年365 - 回忆小时候美好记忆的分享社区

https://www.tn365.com.cn/

滇ICP备19007411号-1

Powered By 童年365 曲靖西西里网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童年365怀旧网情怀分享